?
? 上海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于11月2日依法處理了19個存在嚴重違規行為的微信公眾號,其中4個公眾號為假冒公眾號。其實在微信公眾號訂閱過程中不難發現假冒公眾號的存在,幾乎所有熱門IP都有“仿制品”。例如:搜索徐老師的“深夜發媸”,其中有一個官方公眾賬號,剩下全是仿制賬號。這些假冒偽劣賬號打著和官方賬號相似的名號,為的是博取不明真相的用戶關注,利用“正主”的人氣推送廣告軟文,讓新用戶難辨真假。用“正主”的人氣吸引關注后推送廣告軟文。
?
?
??這些“仿制品”公眾號其實就是為了快速吸引粉絲積攢人氣,通過仿冒官方或者名人公眾號則是一條捷徑。但是這種操作很明顯是不被法律認可的,侵權行為也會影響到官方公眾號的公信度。“仿制品”賬號不僅造成官方公眾號的粉絲流失,還會抹黑官方造成利益損失,對假冒公眾號的懲處刻不容緩。普通仿制賬號背后運營者都是個人,少數有團隊負責運營的,無論是哪種運營形式,都應當承擔法律責任。
?
??此次網信辦將兩個假冒公眾號進行關閉,并未追究侵權責任。且不說這樣的懲罰是否給被侵權方挽回了損失,但假冒公眾號運營者肯定是不會罷休的。大量的假冒公眾號運營者都是以營利為目的,罰款、關閉賬號只能起到懲戒作用,如果侵權仿制的利潤高于罰款,那么還是會有大量假冒公眾號出現。仿制一個公眾號的成本太低,卻藏著極大的利益誘惑,如果不追究版權責任,不按照侵權條例進行處罰,那懲戒的效果也微乎其微。
?
?
??仿制公眾號的肆意生長,微信官方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。實名注冊公眾號可以篩掉許多關鍵詞,禁止使用相同名稱。但是類似的名稱普通用戶有權使用,這也被假冒公眾號運營者鉆到了空子。微信平臺應該完善用戶投訴功能,便于官方公眾號進行維權投訴。尤其是簡介和內容都直接拷貝的仿制賬號,轉載他人原創文章必須征得原作者的同意。
?
??互聯網信息量十分龐大,內容繁雜,原創維權任重道遠,很多作品被轉載到各個平臺,原作者根本無暇顧及。想要提升微信公眾號的維權效率,維權機制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。